新闻中心讯 “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人才培养。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根本追求。”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学校声誉,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国育才,使命在肩。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这一根本问题,近年来,复旦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盯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坚持把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
精益求精 彰显‘复旦本科’品牌引领效应
又是一年开学季,忙碌的复旦校园迎来了3700余名本科新生。迎接新面孔的,除了焕然一新的教学及实验楼宇外,还有一整套内容更丰富、选择更多元的培养方案。翻开这套全新升级的《复旦大学2018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2+X’本科培养体系”“本科‘荣誉项目’”“学程教育计划”等新举措,以及丰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让2018级历史学系本科新生王悦既兴奋又期待:“进入复旦大学,成长提升的选择更多了!”
从今年起,复旦大学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从传统的“套餐”变成了丰盛的“自助大餐”,“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将在2018级本科新生中试点实施。去年正式启动的《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正在校内有条不紊地推进。
“到2020年,复旦大学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初显‘复旦本科’品牌效应;到2035年,本科教育质量水平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彰显‘复旦本科’品牌的引领效应。”2017年6月,复旦大学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率先出台《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瞄准一流人才目标,建“复旦本科”一流品牌,培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这份源于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规划、凝聚了全校的集体智慧的《行动计划》酝酿了两年多,为学校的本科生教育改革擘画出明确的奋斗目标与改革路径。
复旦校园里,一系列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基于“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学校构建并完善了全新的本科“2+X”培养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实施本科“荣誉项目”,以精英教育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与内涵建设,推行“学程教育计划”,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发展机会……菁菁校园里,人心向学、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
据介绍,“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将在历史学系、哲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核科学与技术系率先试点。所谓“2”指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而“X”则指多元发展。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学习后,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未来规划,迈向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多种发展方向。这一更多元的培养方案将为学术型、应用型、交叉型人才开辟不同特色的培养渠道,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
最为重要的是,在“2+X”培养体系下,所有学生都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这是一扇‘旋转门’,进去以后还可以出来,或再进入新的方向。”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桂永浩说,“在未来选择发展路径时,同学们将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机会。”
新生王悦早已将从事历史学学术研究确定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众多的可能性中,她对本科“荣誉项目”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复旦大学一直是本科教学改革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先行者”。让王悦非常动心的本科“荣誉项目”正是复旦大学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版”。
本科“荣誉项目”从2015年9月起开始建设,坚持“高开放度”和“高挑战度”,暨培植苗圃也滴灌英才。“复旦大学认为拔尖学生一定是在恰当的土壤和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本科生院本科“荣誉项目”项目主管陈力奋老师介绍说。一方面,特别设立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以高于普通课程的教学深度和大学分课程,为学生奠定更深厚的专业基础素养。另一方面,学校也希望通过高标准的科研实践,让有潜力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前沿研究,收获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竞争力。而参与荣誉项目并达标完成的本科生将在毕业时被授予荣誉证书。在王悦看来,“升级版”的专业课要求更大的阅读量和更高的讨论强度,将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我想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争取在专业上更精通。也会尽力抓住出国交流的项目,拓展自己的视野,让研究与更大的世界接轨。”
“我们设立明确的标准,清晰地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和你能获得什么,所有的学生,只要你有愿意,都可以参加,而且做到完全的全过程动态流动。”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徐雷说。“尽管高开放度将对教学管理带来巨大的考验,复旦乐于这样做,这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的‘个性化培养’。虽然这对教学管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毕业审查都可能是不同的。”对于参加本科荣誉项目的学生,在选择直升本校研究生时,还将有机会享受“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导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优惠政策,为一流人才的萌芽和成长保驾护航。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荣誉项目”已在数学学院、物理学系和化学系完成了实施方案的论证。”数学学院作为本科“荣誉项目”最早的试点院系之一,开设了诸多无学分课程讨论班。课程的参与已助力多位数学学子在各类数学竞赛中收获佳绩。
在“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复旦学子在大学期间不仅能修读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课程,还能获得内涵更加丰富、选择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机会,真正实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提质 研究生教育改革迈入“质量时代”
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和培养国家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主渠道,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新提质,在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模式、学位授予和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蹄疾步稳。
在招生时优选出更具学术热情和专业实力的科研苗子是培养“高精尖缺”高层次人才的第一关。早在2007年,复旦大学就在国内高校首开先河,于部分院系试点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如今,改革范围已覆盖理、工、医科的所有院系和大部分文科院系,2018年以申请制(包括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普通招考“申请-考核”制)入学的博士生占录取总数的93%。这样一种全新的考核机制,更注重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考察,在保障规则先行、公开公平、渠道畅通的基础上,提高导师在招生过程中的权限。
2015级医学系统生物学专业博士生王司清,就是通过“申请-考核” 制进入到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直博生。大三那年,他被吸收到复旦参加夏令营,之后又经历了简历初筛、面试、实验室实习等一系列的考核,最终获得直博生资格并确定导师,较早进入实验室开始他的科研之路。而在这之后,他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又接受了一次中期考核,包括专业技能笔试、专业英文笔试和课题的中期答辩考核。
“‘申请-考核’制凭借更有针对性的选拔方式,能有效吸收到更优质的‘科研潜力股’,让导师得以招收到真正具有专业实力、科研兴趣与培养潜力的学生。”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翔介绍说。
把好入口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创新培养模式、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则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就聚焦在质量提升。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立足高水平科研培养高水平博士人才。具体实施上是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未来发展需要相对接,以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从引领国家未来发展出发,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优化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提高学科交叉、跨学科培养的能力和比例;加强产学研紧密协同,探索建立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对接发展机制,开展更多形式博士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
“我们重点探索、确立分类培养机制,学术型博士生实行长学制培养,施行‘分流淘汰’制;实施‘机制、科研、导师’三维提质战略;实施‘未来学者计划’,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等等。通过综合改革,促进复旦大学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张人禾表示。
研究生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研究生院支持有条件的学科领域建成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逐步构建具有复旦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和教学体系。研究生院前院长钟扬提出的FIST(Fudan
Intensive and Summer Teaching)课程就是其中的亮点。FIST课程采取“集中授课、夏季为主、聘请名师、对外开放、计算学分”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在更国际化的课堂上,与大师面对面,接触前沿课题,开拓知识视野。每门课基本上在五天内讲完,学生需要在“课上教学讨论,课后消化拓展”的模式中快速轮转。虽然课程的压力很大,但FIST课程还是凭借新颖而有效的授课内容和形式,吸引了诸多学生参与。
在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中,学位论文质量也是关键抓手。学校成立学位授予工作改革专家组,针对目前影响学位授予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确定以健全学位论文质量内控机制为核心的学位授予工作改革方案整体思路,坚持正面导向,重心下移,关口前移,通过制度设计来形成研究生院、院系、导师、研究生的多方合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近年来,新建立学位论文预审制度、相似度检测制度、学位论文答辩巡视督导制度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对学位论文盲审办法等原有文件进行了重大修订,并且新制定了学位论文抽检处理办法等规定,新的学位授予工作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复旦大学还率先在国内高校实施“问题驱动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目标是通过外部人的质量检查倒逼内部过程管理改革。从2014年至今,连续实施了四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检查已经覆盖了所有院系、专业和类别的研究生。
除了引入外部检查,研究生院还面向导师和学生推出多项举措:一方面,设立“导师服务中心”,加强对导师的服务与促进工作;另一方面,开设“中国道路大讲堂”“大师面对面”等系列讲座,加强育人环境与氛围建设。近年来,研究生院邀请姜义华等多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为青年研究生讲解学术传统,弘扬复旦学风;邀请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专家介绍学校学术规范相关规章制度和学术违规典型案例的调查处理情况,深化学生对“学术规范底线”的基本认识。今年,研究生院还组织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案例教育百例》一书,并在上海书展上发布,以此在更大范围弘扬严谨求实、潜心钻研的治学态度和风范。
今年7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正式公布了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复旦大学参评的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均获评A类,A类授权点数量位列参评高校第二。
这一成绩离不开学校对研究生质量的常抓不懈。
“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肩负起为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端人才的历史使命。创新提质,我们一直在努力。”张人禾表示。
融合创新 凝聚全校之力作育英才
人才培养独木难支,想要成就一流人才,需凝聚共识,举全校之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近年来,复旦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举全校之力推进以德育德、以行育德、以智育德、以美育德、以体育德“五维育德工程”,以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提升带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以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双一流”建设,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复旦校园里,一切育人元素都被调动和利用了起来。多渠道、多手段的教育形式最终回归教育的本源与初心。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我们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书院育人平台建设,我们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环节育人功能,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融合育人系统。”徐雷介绍说。根据《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学校将着力构建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度育人空间。
在新的融合育人空间下,学校每年有大批本科生赴海外交流,去年就有超过60%的学生参与交流学习、国际组织实习;7000余人次在2017年走出校园、走入基层,参与了600多个社会实践项目,从不同角度认识并服务国家和社会;学校还打造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为学生的成长开创了无限可能。五大书院里,师生交流密切、学术活动丰富,书院成为思想引领、学术提升、实践创新和领导力发展等功能于一身的育人综合体。未来,学校还计划推出修身养德六大计划,探索第二课堂成绩单,尝试建立国际学生书院,推进全员导师制。在这样的协同育人环境中,大量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本科生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则是强校之路。近年来,学校在制定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的同时,也在凝聚全校合力稳步推进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
“科研强教育、重心在教育。我们将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抓手,全面进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性体系。”张人禾说。
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道艰且长,行则将至。
“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复旦大学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使命。学校将紧紧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打造本硕博贯通、第一第二课堂结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