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为全校学生开设各类公共艺术选修课,并积极开展学生课外艺术活动。面向复旦本科生,艺教中心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无论是通识核心美育类课程、服务学习课程还是创新创业课程,都凸显了艺术教育中心本科教学包容、多元、创新和传承的教学特色,为复旦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通过“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和“微电影编剧的方法与实践” 三门课程来一睹复旦本科艺术教学的风采吧。
1、文化无界——复旦文化教育与复旦弦乐团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一种融合的音乐文化观,从音乐中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课程教学即有听赏、解析,也有动手操作,还有对世界通史、田野调查等文化性方面的思考,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式的艺术教学尝试。
本课程通过理解式的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融合不同知识的思维能力,平等看待且尊重不同音乐文化价值的人文情怀,树立宽容理解的和谐人生观。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综合展示
课程鼓励学生社团进入,复旦大学学生弦乐团就是一支活跃的队伍。成立于2005年的复旦大学学生弦乐团以“求真、追美、创新”为基本发展理念,积极参加校园艺术活动,致力于推广室内乐以及古典音乐在大学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
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上,弦乐团成员演奏双小提琴协奏曲,把实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样既能丰富聆听者的审美体验,又能让弦乐团成员在知识和演奏中交互思考,对于文化与音乐的包容性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并不受理性繁琐的证明的左右,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这是某位同学对于“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感悟。弦乐团成员在课堂上演奏的意义已不只是拉琴,更是一种对美的体验,一种对社团活动如何进入校园文化教育的探索。
弦乐团成员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上演奏
在复旦弦乐团的音乐传播之旅中,还有“课堂”之外的旅站。2016年,复旦弦乐团代表复旦大学前往甘肃兰州参加“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七校文艺汇演,表演获得了极大成功。
复旦弦乐团十分珍视这份经历,这是世界文化对他们的晕染和教育,也是他们以自己的一把琴、一双手传播音乐文化的宝贵实践。
复旦弦乐团参加“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七校文艺汇演
2、文化传承——“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艺术教育中心开设的服务学习课程, 2018年暑假首次在福建省屏南县前洋古村开课,任课教师为张勇,黄洁老师。张勇老师一直致力于福建前洋古村落的研究,这次的课程也是将学生带出校园,走向校外,让学生不仅了解理论上的古村落,还实地探索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
第一次课程前往的是复旦前洋书院,坐落于宁静的千年古村前洋,首批9位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不仅在此地学习知识,更以自己的视角与大家分享所思所想,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古村落保护的实际工作中。
课程中同学们参观了前洋传统工艺展示厅馆,了解前洋本地特色雕像。老师现场介绍它们的制作工艺、美学意义以及背后的故事。在讨论课上,同学们既有基于自身专业课所学与古村落保护现状带来的思考,也有在体验古村落生活后对城市人在乡村寻根的感叹。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同时,也有黄洁老师和张勇老师的恰到好处的点拨,为同学们在古村落发展和保护问题的困惑指点迷津。
3、个性抒发——“微电影编剧的方法与实践”
“微电影编剧的方法与实践”作为复旦大学创新创业课程,立足于电影编剧,紧扣微电影的独特性,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学生传授微电影编剧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指导学生从主题、人物、情节进行微电影编剧的实践,并进行积极的创意构思,使学生最终能完成一个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和时代特色的微电影剧本。
例如,新闻学院的一位马同学在写作微电影剧本《镜中》时,先给指导教师龚金平看了剧本大纲。针对剧本大纲,龚金平老师指出了不足之处。在龚金平老师的指导下,马同学重新修改,并改名为《枸杞》,写作了剧本的第一稿。《枸杞》第一稿完成后,龚金平老师让同学在课堂上向同学介绍了情节内容和创作阐述。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同学们针对剧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经过多轮论证之后,马同学完成了《枸杞》的第六稿。这一稿得到了龚金平老师的认可。于是,马同学在班级中挑选两名同学作为摄制组的制片人与选角副导演,成立了一个摄制组,将《枸杞》拍摄成微电影作品。作品虽非完美,但毕竟是一次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参与影片制作的同学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与提高。这次创作经历也由龚金平老师收入了《微电影编剧:观念与技法》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