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复旦大学持续改革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广培苗圃,也滴灌英才

发布者:乔译萱发布时间:2018-09-20浏览次数:117


       本科生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亲自指点,五六人的小组与知名学者“炉边对话”?在复旦大学,这并不是个案。

  从2006年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到2012年全面推行“书院制”、2017年实现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全覆盖;从鼓励拔尖人才和专业分层教学的“荣誉项目”,到开通多重“旋转门”、推动多元发展的“2+X”培养体系——10多年来,复旦大学不断深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多个院系的2018级本科新生一报到,就拿到了一份本科“学程项目”规定及解读——学校将试点实施新的“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在这一培养方案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能修读自己心仪的专业课程,还能获得更多的发展路径选择机会。

  “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是复旦大学根据“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原则构筑的新型多元育人体系。“2”指的是前两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夯实学业基础,“X”指的是多元发展——不是少数学生才有机会的转专业、跨校辅修,而是在本科第二阶段,学生们都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人生规划,选择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不同路径,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2+X”方案落地,始于一年前复旦大学推出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打破本科四年学习同院系、同专业“齐步走”惯性,压缩专业必修课数量,构建少而精的专业核心课体系,同时提供多种模块化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课程组合——这在复旦被称之为“学程项目”。在主修专业之外,学生可以系统修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特设主题的系列课程,并取得专业学程证书乃至双学位,让跨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有了具体可行的路径。想要“创新创业”,不光有专项课程,还有创新交叉实验室、创新实训湾及各类创新俱乐部等服务平台,将创新项目和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如今有一大批“无学分课程讨论班”,每学期还有按不同主题和方向开设的十余门特殊课程。“我们既可以选择加入某个主题的讨论,也可以拉上三五个人,再请一位老师,针对某一篇论文或是某一个问题,自己组织讨论。”在2017年第八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独揽多项奖牌、如今已在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的2014级本科生钱列,这样形容让他获益良多的“讨论班”:相较于自己琢磨,老师的指导以及和同学们的讨论让他少走了弯路;相较于老师讲授的单方向输出,双向互动让他觉得更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

  这些讨论班、特殊课程,源于复旦大学2015年起试点设立的本科“荣誉项目”计划——对优秀拔尖学生,学校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和高标准的科研实践,使之既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充分接触前沿研究,并能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竞争力。这样的学生,毕业时会被授予荣誉证书,拿到校长亲自签名的推荐信。

  物理学系教授周磊说,选修“荣誉课程”的学生约占全部学生的30%,除一般课堂教学内容外,他们需要自主探索相关小课题,在讨论班中汇报相关进展,形成包括理论推导、数值仿真甚至是实验验证在内的完整课程论文,“与一般习题作业中问题都由老师给定不同,做小课题是从发现并描述问题开始的,这是科学家们发现物理规律的最初阶段。”

  为配合新的本科培养体系,复旦将本科教学质量在教师绩效分配中的权重提高到超过50%,同时加大投入,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与社会实践。2017年,复旦大学超过60%的学生参与交流学习、国际组织实习,7000余人次参与600多个社会实践项目。

  “大学应该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思考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复旦要通过改革,培养能够掌握未来的人才。”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宁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