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将最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送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实验室去 复旦遴选“拔尖”打造学术大师

发布者:乔译萱发布时间:2017-10-13浏览次数:206


         连日来,本报推出“在国际顶尖实验室里的年轻人”系列报道,其中不乏“本科生直接在海外受教于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奇闻”。这源于“拔尖计划”的实施。复旦大学校级和院系层面都在积极与世界顶尖名校建立各种联系,从而将最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送到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院,有些地方是共通的。比如,都把本科生“捧在手心里”。连日来,本报连续推出了3篇“在国际顶尖实验室里的年轻人”的报道,其中不乏“本科生直接在海外受教于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奇闻”。优秀人才得到如此高规格培养和锻炼着实令人欣喜。

       实际上,本科生能遇见那样的平台和导师,源于“拔尖计划”的实施,与此同时,复旦大学校级和院系层面都在积极与世界顶尖名校建立各种联系,从而将最有科研潜力的学生送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实验室。 


    “拔尖计划”对人才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特别感谢复旦,可以支持并资助我完成这段暑期科研,让有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飞得更高。”陆一叶是复旦大学化学系大四学生,受学校“拔尖计划”资助,她在今年暑假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十周的暑期科研。

       出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大二起,陆一叶就加入了复旦大学吴劼老师课题组进行学习,一共参与了两个课题。此次在斯坦福,她进入了Barry M.Trost教授的实验室。教授本人是有机化学领域非常德高望重、工作成果很出色的一位科学家。

       从起初零碎的背景知识让她感到有些吃力,到后来在师兄事无巨细的悉心教导下,加上自己闲暇时不断提问思考总结梳理,陆一叶渐入佳境,对待实验,似乎更是有用不完的热情和动力。戴上护目镜和手套,与瓶瓶罐罐、各种试剂打交道,她从不觉得无聊和辛苦。“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尽量多的实验,通常是在实验室从早站到晚;每天赶着最后一班校车回家,几乎没在天黑前回过家;最后两周还熬夜写了总结报告、处理数据和谱图。”

       陆一叶说,她特别珍惜在那里的每一天,感觉非常充实和开心,“我把这些都记在了一个小本子上,成为自己很珍视的东西。”

       这些机会与“拔尖计划”是分不开的。据悉,化学系的“拔尖计划”是在大一下学期进行选拔的,大二时有增补,人数在30多人,招收对科研有兴趣的本科生,并对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我从大一下学期被选拔进入化学系拔尖班之后,就一直受到‘拔尖计划’带来的更好学习条件,在常规化学系学习内容之外,更偏向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所有的专业课都是选拔尖班课程,也因此上课难度有更大挑战性。”陆一叶举例说,比如,物理化学的拔尖班是全英文授课、考试,而非拔尖班是用中文授课。通常,拔尖班的上课内容还会稍微难一些、快一些。

       化学系对拔尖班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上有一定要求。拔尖班的学生会被要求参加许多讲座,有机会了解并见识更多国内外其他课题组的工作。在大三上学期的本科生学术论坛中,所有拔尖班学生还被要求提交科研进展报告,部分优秀成果还会进行墙报展示和口头汇报。陆一叶就曾获优秀墙报奖。

       化学系还十分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并充分利用“拔尖计划”和经费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我的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都受到资助,前往香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进行暑期交流,了解并学习国外的课程和科研。这些都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对科研有更深入了解,发现了自己对科研的热情。”


       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在校内产生示范辐射效应

       陆一叶多次提及的“拔尖计划”,全称叫“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老师告诉记者,复旦大学的“拔尖计划”同年启动,以开放式的培养理念集中支持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个学科开展优秀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探索。

       其间,学校借鉴国际一流高校培养优秀学生的理念和方法,在各试点学科中稳步推行优秀学生培养机制的各项改革,经过几年来的实践,目前已逐步搭建了基础课程平行班、探究式课程、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国内外著名教授开设专业基础课、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六个平台。

     “相关院系通过这些平台,建设高质量的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动国际交流,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优秀学生通过这项计划茁壮成长,即使未参加‘拔尖计划’的学生也从中受益,此外,还激发了其他院系不同程度地自发开展教学改革。可以说,基础学科优秀本科生培养的‘拔尖计划’在校内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示范辐射效应,并已成为复旦大学全面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和重要推手。”这位负责人说道。

       在校方看来,特别是化学和生物学是典型的实验学科,均要求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进入实验室轮转,参加组会,寻找研究方向,逐步开展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化学系设有化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学生实验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正如陆一叶所参加每年11月本科生学术论坛,让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研究心得。生命学院则要求每位计划内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个研究项目,每年组织两次考核,要求学生向专家组汇报课题进展。

     “已与同类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联系,每年选拔最有科研潜力学生,将他们送到世界一流的科研实验室交流学习,从而使参加过交流的同学不仅开阔学术视野,更坚定从事科研的志向,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该负责人说道。


       本科“荣誉项目”教学2020年覆盖全校所有院系

       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本科“荣誉项目”亦是复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汇聚能力卓越、志存高远的优秀本科生,进一步激发其学术志趣和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潜能,从2015年开始,复旦大学在“拔尖计划”四个试点学科所在院系进一步启动了本科“荣誉项目”的建设。

    “荣誉项目”设计激发优秀学生原动力的培养方案,建设一批具有挑战性的荣誉课程,搭建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进一步支持学生赴国内外一流大学及国际一流实验室交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具有前沿的学术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学术人才。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本科“荣誉项目”秉承了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开放式的培养理念,鼓励优秀本科生学习上更自主,勇于挑战自我。各院系的“荣誉项目”实施方案以具有一定深度、难度或广度的荣誉课程为重要支撑。荣誉课程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提升,加强过程性指导和考核。同时,还大幅度增加了研讨内容,将原来“拔尖计划”中的无学分讨论班纳入,建设大学分课程,配备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及相应的优质教学资源。荣誉课程还设有灵活的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从培养效果看,在“拔尖计划”和“荣誉项目”的引领下,学生的学术志趣被有效激发,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仅以物理学系为例,最近3年间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有60多篇,1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1篇发表在Nature Comm,多篇发表在Phys.Rev.Lett.和Phys.Rev.X等物理学国际顶级期刊上,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高质量论文有10余篇,且呈上升趋势。而在国际级、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绝大部分也为“拔尖计划”学生。

       无论是“拔尖计划”还是本科“荣誉项目”,校方坚持,国际化培养均是培养拔尖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试点院系广开渠道,以交换生、实验室访学、联合培养、异地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中,追随大师,感受氛围,接触前沿,激发志趣。

       根据今年稍早前公布的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19年,首批参与荣誉项目的本科生将有机会获得荣誉学业证书。目前,除了基础学科之外,理工人文社会等其他学科也逐步参与到本科“荣誉项目”的试点建设,争取在2020年覆盖全校所有院系,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心向学、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