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以“通识教育: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主题,复旦大学召开第二届通识教育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等120多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主管领导、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研究学者近400人参会,研讨通识教育理念,分享通识课程建设和教学经验。
高校云集探讨通识教育前沿问题 经验分享促携手共进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致开幕辞。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副主席 Terrel L. Rhodes作了题为“通识教育的力量和潜能:通识教育蓝图与标记”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管晓宏院士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7年来开设的“表达与交流”核心通识课。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详细阐述了专业化时代通识教育的目的、形式与制度。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暨美方校长Jeffrey S. Lehman探讨了“建立创新文化的教育”。超星集团董事长史超介绍了通识教育在移动互联时代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与新问题,并分享了超星尔雅在与复旦大学深度合作开发通识在线核心课程的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为实现更加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本届研讨会设立“人文类通识课程教学”“科学类通识课程教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通识教育管理与评价”四个分论坛。
在“人文类通识课程教学”分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人文素养”主题分享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复旦大学“修昔底德战争志”“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课程建设以及南京大学经典研读课程的建设经验。
如何建设好科学类通识课程一直是通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科学类通识课程教学”分论坛中,参会人员详细了解了武汉大学“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的“大海洋”课程、复旦大学“生命进化论”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经验,共同探讨了通识教育应如何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通识教育目标等内容。
写作能力培养正日益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参加“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分论坛的教师围绕如何设计专门通识写作课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教师代表介绍了各学校开设写作能力训练的课程和相关培训活动。
有效的通识教育管理是通识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通识课程“挤掉水分”的关键在于对课程质量进行客观、科学、针对性地评价。在“通识教育管理与评价”分论坛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管理者分别报告了通识教育管理经验和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进入通识教育2.0全面建设期 复旦明确未来三年目标
复旦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已有13年的历史,着力打造“有魂、有根、有效”的通识教育体系。2014年起,进入通识教育2.0全面建设期。“‘中国根,复旦魂’——打造重实效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既是对过去13年来复旦通识教育建设工作的总结,也是下一步工作的起点。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正日益受到重视。复旦正在推行“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的2+X培养体系。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更好地进行融合?如何打造通识教育的高质量课程?这是复旦大学下一步要深入研讨与实践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重点介绍了未来三年复旦通识教育建设目标:强调质量为本,完成现有课程“提质升级”工作,形成“复旦通识”的课程标准和规范;突破课程边际,建立服务学习、通识游学、国际合作等系列课程,实现通识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出国门”目标;课程优化组合,建立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核心课程学程;通识成果辐射推广,完善复旦通识在线课程体系,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
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正处于关键期,需要大学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据悉,复旦大学将每三年召开一次通识教育研讨会,在总结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同时,也致力于推进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